首页 > 资讯 > > 内容页

“鸡你太美”的烂梗,正在逼疯赛琳娜_每日热门

2023-03-15 08:15:45 来源:观察网 分享到:

来源:InsGirl


(资料图)

对任何「把人符号化」的狂欢保持警惕。

仅仅5个月,“疯子”的名号从赛琳娜头上转移到了海莉那里。

不关注欧美娱乐圈的朋友或许在热搜上看到过这两个名字。

但不深入了解的话应该也不会意识到,世界另一个时区的人们,正在以这两个名字为旗帜,进行一场人格大屠杀。

而且在我看来,这种屠杀和国内互联网上,蔡徐坤这个「人」沦为“鸡你太美”这个梗类似——

人变成了一个符号。

而且一旦符号化成功了,围观的人们便对自己所做出的一切辱骂和攻击不再有道德压力。

而且认为自己代表着正义。

回忆一下“鸡你太美”这个梗的流行,你或许会发现,这场一开始针对蔡徐坤某个行为的狂欢,到后来成为了对这个人的集体围猎。

一开始人们因为厌恶他打篮球动作的矫情造作,而将其看作一个笑料进行传播。

在传播的过程中,这个梗的味道其实已经悄然发生了变化:

为了验证他这个人确实面目可憎,人们会将他过去那些相似的行为都拎出来,以确保自己嘲讽其的正确性与正义性。

这个过程,也就是蔡徐坤这个人被符号化的过程:他人格的那部分已经彻底缺失,成为一个分裂的、单一的符号。

人们一提起他,就只会想起“鸡你太美”、中分头、背带裤、顶肩的动作这些被重复了一遍又一遍的符号,而背后的那个人,已经面目全非。

所以,当人们巧妙地将这些标志用于各种“整活”里的时候,是没有任何道德负担的,以为自己只是跟风开了一次玩笑。

这当然不是大众的错,没有任何人有时间以及有义务对一个远方的人或者事物一直保持长久的、全面的关注。

但对每一次「把人符号化」的狂欢保持警惕,在我看来却是我们作为互联网冲浪者应该拥有的能力。

因为这是这个时代最残忍、最血腥却也最为普遍以及隐形的杀人暴行。

而你我,未必不会遭遇。

甚至,哪怕只是将蔡徐坤换成赛琳娜、海莉或者一个普通人的名字,

我们都会惊讶的发现:

我们离深渊,原来只有一步之遥。

5个月前,因为在一次访谈中,谈及自己在圈内唯一的好友是泰勒·斯威夫特,赛琳娜成为了国内互联网上的“疯爽”。

很多人对此感到愤怒,因为几年前在她有生命危险的时候,是一位演员朋友给她捐肾,救了她一命。

如今她却“背刺”闺蜜,救命恩人怎么能连朋友都不算?

那段时间,赛琳娜相关视频下,人们的评论是:比伯幸亏没有娶她。

为了论证赛琳娜的“疯”,人们找出了很多证据:

比如换了肾还不爱惜,照样抽烟喝酒;比如她把新的肾命名为自己偶像的名字,完全不在乎给她捐肾的闺蜜;

再比如她是个“心机女”,断眉(欧美一位男歌手)为她写的歌说了:她只想引起男人的注意;还有她人品其实也不行,比伯写歌说了:他的妈妈谁都喜欢就是不喜欢她……

但仅仅5个月后,“疯”的人成了比伯的现任妻子海莉。

赛琳娜以前被判断为“疯”的那些行为,风向一变成了她人格魅力的体现。

而海莉,再一次重复了赛琳娜的命运,成为了人们实施这种“暴行”的新对象。

这种暴行表现出同一种套路。

第一步:她的某个行为引起大众的强烈反应。

对于赛琳娜是没有提及给她捐肾的闺蜜;

对于海莉是人们挖出她曾经在提及泰勒的新专辑时,做出呕吐的表情。

美国人一向讨厌“meangirl”,海莉在这一瞬间被围猎。

第二步:挖出过往她的一些类似行为,将她彻底符号化。

赛琳娜是被人们用各种行为论证人品有问题;

而海莉是承载人们的厌恶,用一些的细节论证她确实不被人待见。

比如记者们为了拍同行的另一位女模特,差点把她绊倒;

比伯在很多时候都忽略她,下车的时候竟然能忘了她在车上直接关了门;

比伯还在婚礼上还将手臂上赛琳娜的纹身露出来,那结论就是:要不是为了财产比伯早离婚了。

故事到最后甚至演变成了人们挖出一系列海莉模仿赛琳娜的行为:穿同样的衣服,都在耳朵后纹字母g,和同一个美甲师合作……

总之,海莉一直在模仿赛琳娜,那一定是因为比伯并不爱她。

于是舆论风向立马转变,人们开始在海莉的视频下,回忆比伯和赛琳娜过去的相爱。

到这里,不知道大家发现问题了没有?

这个把人论证成符号的过程中,人们是带着预设去看待这个人过去的各种行为的。

赛琳娜的情史,在人们要论证她是“疯子”的时候,是她心机绿茶的证据;

但当人们回味过来后,又成了赛琳娜拥有强大的人格魅力的证据。

如今的海莉也是,以前人们夸赞她和比伯的美好爱情,认为她是比伯的“缪斯”,让比伯变成了一个正常人。

我清楚地记得曾经比伯因为看狗仔和海莉的眼光不同还上过热搜,人们大赞他们的恩爱。

但如今同一件事,却能摇身一变成为比伯并不爱海莉的证据。

就像有一个视频是比伯和海莉打闹着同列前进,以前人们夸赞的是小情侣之间的有趣互动,现在会说“瞧这两兄弟”。

这种带着预设的立场去判断一个人,就是“人格屠杀”的过程。

或者我们可以称它为“人格降维打击”:

用一个二维的符号,将一个三维的人变成一个平面。

人们轻则单拎出一个人的某些行为去“符合”这个符号,重则掐头去尾,片面解读。

最后,作为一个完整的人的血和肉在这个过程中被彻底剥离,只剩二维平面上一个幽灵一样的死物。

如果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用思考都会承认人是会变的,现在的自己和几年前的自己一定是有巨大的差别的。

但到了这场狂欢中,我们却心安理得地接受,那个「人」是一成不变的符号化的死物。

第三步:以符号为旗帜的狂欢。

符号化成功后,便是毫无道德负担的狂欢。

咒骂、侮辱、人身攻击。

人们以前怎么辱骂赛琳娜,到现在就怎么对待海莉。

像进行一种仪式一样的取关,攻击她的外貌,取笑她的落魄,用各种方式证明比伯根本不爱她。

这个时候,人们其实早已经不在意真相了,只愿意在这种带有正义感的狂欢中沉沦。

以往我们评价一个明星的时候可能会顾虑、会注意措辞,然而一旦她彻底沦为符号,任何激烈的言语都带有了某种正义性。

更可怕的是,这种「把人符号化」的狂欢并非只发生在明星身上,它也常见于普通人身上。

而也正是因为在普通人身上的上演,我们才会意识到:

我们是怎样在狂欢中失去理智,把一个人极小的错误放大成滔天罪行进行讨伐。

还记得去年轰轰烈烈的“与素颜和解”事件吗?

这个大火的话题,最后演变成了“对一个网红进行网暴”而结束。

起因是网红抛抛蔡发布了一条视频,在这条视频里,她顶着一张已经很好看的面容,丧气地说着自己那些并不突出的脸部瑕疵,像是黑眼圈、痘痘。

最后她还哭着鼓励自己:没关系啊,这组成了我,与素颜和解,我做到了。

这让很多网友感到不适。

因为这明明就是一个知道自己长得还不错的网红,以一种“明贬暗褒”的方式炫耀自己的长相。之后人们还扒出她其实是伪素颜,带了美瞳、化了内眼线。

这种不适也很快变成了愤怒。

先是一小部分人以恶搞的方式模仿她,再然后是更多的人了解到这件事,再以同样的愤怒,毫无道德负担地去骂她。这种言论包括:荡妇羞辱、诅咒她的家人“不得好死”。

再然后骂她成为「政治正确」,这种讨伐变成了一种现象级的网暴。

这个叫抛抛蔡的网红在这样的围猎中,迅速失去了“人格”,成为了人们实施“暴行”的一个新鲜的符号。

或者说是一个“物件”、一个“东西”,总之不是人。

但当人们冷静下来再去回味,就会发现抛抛蔡的绿茶行为或许有错,但也罪不至此。

就像博主@这个月所说的,她这种行为我们经常在日常生活中遇见,她带给人们的不适就和“你一个同学哭着跟你抱怨自己这次没考好,你安慰了半个小时然后小心翼翼地问他考了多少分,他说年级第二”所带来的不适是一样的。

只不过当这件事发生在具体的生活中,我们会因为面子很少起正面冲突,甚至会回想起一些他身上还不错的品格而不愿意计较。

然而一旦我们陷入某种正义性的狂欢的时候,人身上普遍存在的缺陷便会放大成一种邪恶的罪过。

这种罪恶越是被放大,人们的讨伐与攻击越是没有负担,最后就是“人格屠杀”这种暴行在人们的注视下,悄然无声地进行着。

甚至更为不可控的是,我们根本无法预测,下一次的枪口会对准谁?会不会是我们自己?

今天,它的猎物是一个还不出名的网红,那有一天,会不会就是我们这些会在互联网上分享自己日常生活的普通人。

就像微博用户@徐徐入月来,因为在微博每天记录一些让人不适的情侣日常被发现,然后被扣上“娇妻”的帽子,紧接着就是一轮人肉网暴。

有的人甚至找到这个人的研究生院校,打电话要求学校开除她。

如果我们作为旁观者冷静分析,一个人因为三观和大众不同,就应该失去正常生活的权利吗?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因为在现实意义上,她并没有伤害任何人。

只不过,在名为正义的符号化狂欢中,她被彻底剥夺了作为人的权利。

而如果有一天,我们在网上的一些吐槽或者看上去并不那么「政治正确」的一些玩笑话也被翻出来,当成判断我们这个人的依据,

那么我们该像谁求救?

我想,唯一的答案就是以我们自己为圆心辐射更多的人,改变这种惯性:

对任何「把人符号化」的狂欢保持警惕。

这种对一个人近乎毁灭性的讨伐之所以每次都能够形成巨大的风浪,底层逻辑在于:

人们都以为自己代表着正义。

讨伐赛琳娜,因为她没有“良心”;讨伐海莉,因为她“meangirl”;讨伐抛抛蔡,因为她“绿茶”……

但我们不能忽略的是,那件事情从发生到我们被激怒实施行动,并非真的是一个直线性的条件反射。

我们的信念反而是经过了无数信息的反复验证,才彻底接受那个讨伐的对象是一个不值得同情的符号。

中间的这些信息,就是我们应该应该保持警惕的东西。

在如今这个舆论场上,所有人发表意见最深层的目的就是争夺流量。那这个信息源自然会把符合大众舆论的片面事实放出来,甚至会进一步加工加重人们的情绪。

比如美国甜心布兰妮,她被媒体塑造成“疯子”,狗仔们刻意夸大她的各种行为,甚至引导她在公众面前崩溃。

后来在纪录片里,狗仔们也承认,他们会故意夸大事实,因为布兰妮越“疯”,他们赚的越多。

也就是说,大众以为的正义,或许早已经变成了别人手里杀人的刀。

另一个让我们无比痛心的现实事例是,刘学州的去世。

这个从始至终只是渴望一个家的孩子,因为不良媒体的报道,用一些片面的事实将他刻画成了一个“有心机”“狮子大开口”“逼迫父母”的贪婪的人。

此后,他所有的行为都成了网暴的理由:出去旅游,穿名牌鞋,生活看上去并没有那么困苦……

在最后的遗言里,刘学州说,那些其实都是假鞋。

但当他还活着的时候,那些自以为在行使正义的人,根本不愿意相信。

惨痛的教训数不胜数,但网暴每次又都像第一次一样,迅速卷土重来。

而我唯一的期盼就是,最起码看过这篇文章的人,我们,

下一次面临这种套路相同的、「把一个人符号化」的狂欢的时候,能够保持警惕。

在恶语相向的人身攻击、符号化的人格屠杀、以及以正义为名的讨伐之前,冷静地思考一下:

我们以为的正义,到底是事实还是被人告之的?

很多情况下,我们或许只是用一个“被人告之的预设符号”去判断一个变动的人。

刘慈欣有一篇名为《镜子》的短篇科幻小说。

在那个世界,有一种名为「镜子」的高科技,能够看见所有人的过去和未来,所思与所想。

一个人任何不符合道德的行为和想法,都会被「镜子」看到。

这导致,所有人都不敢有任何违背道德的想法,整个社会如一潭清水,但同时人性也被抹杀。

我总觉得,「把一个人符号化」就像这面「镜子」。

如果我们承认人是会变的,人也不是永远正确,总会有做错事的时候,那么我们就应该承认,

当人们以当下的标准和道德,以当下对这个人的认知,去评判他过去的行为,把他符号化的时候,就是一种对人性的抹灭——‍

人永远只能简化为一个符号,这个社会也只能符合非黑即白这样简单的逻辑。‍‍‍‍‍‍‍‍‍‍‍‍‍‍‍‍‍

这种思维惯性不管是对个人还是对公共事件都是一种灾难。

就像刘慈欣评价的:

这是一个如水晶般纯洁干净的社会。

换句话说:

“这是一个死了的社会。”

点击「InsGirl」阅读原文

标签:
x 广告
x 广告

Copyright ©  2015-2022 华东科普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2022016840号-41   联系邮箱:2 913 236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