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 内容页

焦点滚动:四川考古发现 《天回医简》或为扁鹊医书

2023-04-21 14:37:09 来源:央广网 分享到:

2012年,四川成都北郊天回镇老官山发现了一座西汉时期的墓葬。考古人员在3号墓中发现了大量医学简牍,这批珍贵的竹简被命名为“天回医简”。随后成都市文物考古工作队和荆州文物保护中心组成联合考古队,对这一墓地进行了抢救性发掘。


【资料图】

部分出土竹简(央广网发 四川省宣传部供图 )

《天回医简》或为失传的扁鹊医书

据中国出土医学文献与文物研究院院长柳长华介绍,这批简书在水中浸泡了二千多年,残缺散乱已十分严重。整理组结合竹简形制、堆叠状况、字体差异、简文内容等,并摹仿古人制作简书流程,用3年时间解决竹简编联、释文等重点难点问题,经整理拼接后,得到930支医简,2万余汉字,兼见篆隶、古隶及隶书,可见是墓主人生前使用的书,而非下葬时一次抄录。

整理出版的《天回医简》(央广网记者 王颖摄)

医简被分为《脉书·上经》《脉书·下经》《逆顺五色脉臧验精神》《犮理》《刺数》《治六十病和齐汤法》《经脉》《疗马书》8种医书,涉及医学理论、治法、成方制剂文献等内容,构成了一个系统的医学体系。

经过考古和学术论断,《天回医简》或为扁鹊仓公所传的医书,于汉景帝时由齐鲁传入蜀地,是汉代的主流医学,证明了2000多年前的医学已经有较为完整的理论和临床体系。同时,经过比较研究后发现,《黄帝内经》或为《天回医简》解经之书。《天回医简》中的一句话,往往在《黄帝内经》中演绎成为一篇甚至两三篇文章。

据专家们介绍,在整理《天回医简》的过程中,还有一个收获,就是明确了古人所说的“一卷”究竟是什么意思。因为在对《天回医简》的整理中,几乎完整地还原了原书的状态,这在过去对书简研究中,是工作最为细致的一次。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得以证明所谓的“一卷”就指的是一部书。一卷多则三百余支书简,少则五十余支书简。因此能够得知,《黄帝内经》中的十八卷,就是指的是十八部书。

此外,人们在对《天回医简》的研究中还发现,中医里记述药物配伍和制剂方法为重点的这类医方,古时就称为“和齐”。所谓“和剂”的写法,应为后世添加。

继三星堆、金沙之后 四川又一重大考古发现

经过专家们初步考证发现,《天回医简》或许是由西汉医家李柱国带往蜀中绵阳一带。与医简同时出土的还有髹漆经脉人像,这是我国发现的最早、最完整的经穴人体医学模型,为研究上古时期针灸学术源流提供了极为难得的物证。《天回医简》和髹漆经脉人像的出土,是四川省继三星堆遗址、金沙遗址之后又一重大考古发现。

受限于地理环境,四川地区古代的竹木漆器大多数保存较差。除1980年在青川郝家坪战国墓曾发现两件木牍外,《天回医简》是目前四川地区竹简类文物的首次发现,是全国发现的医学类简牍中内容最丰富、体系最完整、最具理论和临床价值的医学文献。其涉及中医理论、症后治疗以及针灸、脉诊等中医学的多门学科,其中散失已久的扁鹊学派医学经典是中华医学史上的重要篇章。这一发现说明中医至少在汉代以前就已经走向了独立发展的轨道。

《刺数》简背划痕排序轮廓图(央广网发 四川省宣传部供图)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颜劲松介绍,在《天回医简》考古清理过程中,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创新采用计算机正摄影像技术,对出土简牍进行实验室考古。他们以正摄影像为底图,通过CAD软件绘制记录了简牍的叠压关系,为简牍的编年复原提供了可靠依据。最终顺利清理出竹简共计930只,木牍50余枚。

此次出土简牍作为饱水竹木器,保护修复流程主要包括清洗脱色、脱水加固、干燥定型、粘连修复等。技术核心集中在脱水加固环节。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采用了两种脱水加固技术,均取得了良好效果。同时在对变色竹简脱色处理前,考古研究人员就已经对简牍进行了红外摄影,最大限度地采集文物信息,确保清理工作的科学性和完整性。

“虽然全国范围内,甘肃武威汉墓、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湖南张家界古人堤遗址、湖北江陵张家山汉墓、湖北荆州周家台秦墓、安徽天长西汉墓等,或多或少都有医学类简牍出土,但截至目前,‘天回医简’无疑是其中内容最丰富、体系最完整、最具理论和临床价值的医学文献。”濮新介绍,与“天回医简”同时出土的完整经穴漆人俑,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时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经穴人体医学模型,与墓葬出土经脉医书相对照,对研究中华医学经脉针灸理论的起源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千年医简历久弥新 《天回医简》正式出版

历经十年,“天回医简”经多方努力,经历了从考古发掘到研究、修复、还原,并被整理出版。目前《天回医简》已由文物出版社正式出版,930支医简,2万余汉字被整理为8部医书,医书中的一些医方,其临床应用的潜力尚有待进一步研究。

4月20日下午,四川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在成都中医药大学柳林校区举行《天回医简》整理出版新闻发布会,对出版的相关情况进行了介绍。

新闻发布会现场(央广网记者 王颖摄)

记者从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天回医简》的出版不论是对于考古学,还是对于中医药传承都有着重大的意义。本次出版一次性公布了与医学相关的全部资料,包括竹简的红外扫描图像、可见光彩色图像、反印文图像、释文注释及髹漆经脉人像的高清影像等。

中国出土医学文献与文物研究院院长柳长华介绍说,从事天回医简研究以来,最大的震撼就是医简中的许多内容是历久弥新的,有很多常见病的配方依然具有价值。比如,医简中的《治六十病和齐汤法》作为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成方制剂专书,记载了治疗风、痹、瘅、消渴、伤中等内、外、妇、儿各科疾病的105首医方,侧重于制剂的制作方法。其中的药物制剂技术已经相当成熟和规范,对方剂组成、药物炮制、成药的修制方法、服用方法及禁忌等,都有详细记述。刚刚出版的《天回医简》公布的全部医方中,其中一些方子的立意别开生面,其临床应用的潜力尚有待进一步研究。

未来,人们对《天回医简》的系统性研究,将进一步推动中医药理论创新,并运用到临床上,探索提高中医临床疗效,提高文化自信。

标签:
x 广告
x 广告

Copyright ©  2015-2022 华东科普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2022016840号-41   联系邮箱:2 913 236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