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高考临近,一些不法分子忙着散布涉考虚假信息、贩卖制造焦虑,甚至实施诈骗、诱导作弊,严重扰乱考试招生秩序。6月4日,教育部发布2023高考预警信息,结合近年来一批典型案例,提醒考生和家长诚信考试,谨防受骗。
梳理这些反面典型,作弊手段五花八门。有人利用电子设备传输题目和答案,有人共同出资找“枪手”,更有甚者直接找大学生代替混入考场。当然,他们都没能逃过监考人和执法者的火眼金睛。根据法律规定,在高考中,凡携带或使用考试作弊器材、资料的,向考生提供试题、答案的,都属于违法行为;对组织作弊的,则直接按“情节严重”行为定罪处罚。
高考监控手段逐年升级,怎么还有那么多人胆敢作弊?一方面,不法分子发布各种虚假宣传,迷惑考生及家长;另一方面,个别考生意志力薄弱、漠视考场规则,妄图通过歪门邪道来获取理想成绩。教育部公布一个个鲜活案例和严厉处罚,再次彰显对作弊零容忍的态度,以此震慑不良商家,莫把高考作弊当生意;同时提醒考生家庭,莫以高考作弊赌明天。
作为当代抡才大典,高考关系无数学子的命运,关系国家未来发展。今年,全国考生报名人数1291万人,再创历史新高。从加强试卷安全保密工作,到强化人防、物防、技防等措施,高考组织工作正紧锣密鼓地进行,力求堵塞各种漏洞,谨防有损公平公正的乱象发生。守住考场防线、严抓考生作弊,不仅是对高考平稳秩序的维护,也是对国家选拔人才秩序的维护,不仅是对一批批诚信考生最大程度的保护,更是对教育公平、社会公平重要制度的有力捍卫。
高素质人才应该德才兼备,其中德在首位。选拔高素质人才的考场,视品德为第一要素,在此基础上再论成绩的高低。如果在高考考场都做不到严于律己,又谈什么报效祖国?马上就要高考了,期待考生轻装上阵,沉着应考,在书写高考考卷的同时,也答好遵守考场纪律这道人生大题。
来源:北京晚报
作者:辛音
流程编辑:严圣淼
Copyright © 2015-2022 华东科普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2022016840号-41 联系邮箱:2 913 236 @qq.com